「外孫吃魚,孫子喝粥」,十年後,偏袒女兒一家的婆婆後悔了
01
小芳在嫁給阿文之前,與準婆婆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。那個時候,小芳就知道自己跟準婆婆不太好相處,但想到婚後不會與婆婆共同居住,對此事也就沒有那麼在意。她想的是,只要婆婆不會沒事找事,自己也會做好一個兒媳的本分。
剛結婚那段時間,小芳倒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妥,雖然和婆婆的關係一般,但總算能和諧相處。但是漸漸的,小芳開始察覺不對勁了,婆婆似乎太偏心了,或者說是太偏愛了,她對早已出嫁的小姑子簡直是好得過分,甚至都不在意她的感受。

小姑子在小芳結婚之前就出嫁了,因為年紀小又未婚先孕,小姑子不得不匆匆與丈夫結婚。但實際上,婆婆得知女兒的婆家家境後就一直很不滿意,她覺得女兒就算不能嫁給有錢人,至少也要能衣食無憂的家庭才對,可女兒的婆家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。
但無奈女兒已經懷孕了,婆婆再不滿意也只能同意。而且,為了不讓女兒嫁過去太委屈,婆婆還給女兒很多陪嫁,其中有一部分是阿文幫忙出的。也是到這個時候,小芳才知道為什麼阿文的收入明明還不錯,為什麼結婚前卻付不起一套房子的頭期款。
不過,那都是發生在小芳結婚之前,雖然她不是很開心,但也能夠理解一個當母親的心。因為,小芳在嫁給阿文的時候,她的父母同樣也因為擔心她在婆家受委屈,所以也給了許多陪嫁,甚至還給他們出了一套房子的頭期款,讓小倆口自己還貸款。
只是讓小芳沒有想到的是,自己可以理解婆婆的良苦用心,婆婆卻無法給出相同的理解,她甚至有意無意會向街坊鄰居透露,是小芳追求阿文的,而且阿文沒有給很多聘禮,小芳倒是陪嫁了許多嫁妝。言語之中,滿是對小芳「倒貼」的自豪感。
02
如果僅僅如此,小芳倒也可以不去計較。但是,當小芳發現婆婆對小姑子越來越偏心之後,就再也難以用平和的心態與婆婆相處了。
因為小姑子的婚後生活過得不是很如意,婆婆經常都會在經濟上支持他們。具體的支持方法是,她總是把小芳和阿文孝敬給她的錢,拿去給女兒補貼生活。家裡有什麼好的東西,總是不忘在第一時間通知女兒來拿回家,而這種待遇阿文是沒有的。
從情感上來說,小芳很想嘗試去理解婆婆,因為她也是為人子女的,可以理解母親對於女兒的愛護。可是,阿文同樣也是婆婆的兒子啊,不能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好一點,就偏心得如此明顯吧?在對女兒好的同時,也應該對兒子好一點吧?
可惜,婆婆是沒有這個覺悟的,她甚至覺得,兒子的生活很好,不需要她的幫忙,女兒生活不好,更需要她的幫忙。於是,在這種情況之下,矛盾很快就發生。
這天周末,小芳因為要臨時出差,于是就把兒子送到鄉下的婆婆家,讓她代為照看。到了晚上,小芳思之心切匆匆趕回,來到婆婆家的時候正好是晚飯時間。小芳進門的時候才發現小姑子帶著孩子也來了,但當她看到飯桌後,內心怒火頓時而起。
原來,婆婆晚上吃的是粥,兒子年紀小,雖然已經會自己吃飯了,但吃得很費勁,而且碗裡只有粥沒有菜。反觀小姑子的兒子呢?雖然年紀大會自己吃了,但婆婆卻像心肝寶貝一樣一口一口地喂著,而且還細心地將魚刺一根根拔掉,然後餵給外孫吃。
本來婆婆對此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正常的,但當她看見兒媳鐵青的臉色後瞬間就明白過來了。不過她依然覺得這不算什麼,因為她想的是,孫子會自己吃飯了,所以不用餵,而外孫正好到了不喜歡吃飯的年紀了,不餵他就會餓肚子。
當然這個想法她沒有對小芳說,而且就算說了小芳也不會理解。所以她只會客套地跟小芳打了招呼,並讓她一起吃飯。可小芳此刻哪裡還有吃飯的心情?她抱起兒子,跟小姑子招呼都不打一聲,只是冷冰冰地說自己趕時間,然後就出門走了。
對於小芳的怒氣,婆婆心知肚明,但她不以為意。在她心中所想,自己沒有做錯什麼,而且自己對女兒那麼好,兒子也很孝順,不怕將來不受兒媳待見。可惜,想法是很好的,但當養老問題真正來臨後,婆婆才知道自己當初做的有多糟糕。
03
十年後,婆婆因為年紀大了,身體也開始漸漸不好了。這時候她開始想起了養老問題,她本想要搬到城裡與兒子一起居住。但是十年來由於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,小芳得知婆婆的想法後,立馬就拒絕了這一要求。
而丈夫阿文對於小芳的做法雖然也有所怨言,但她也知道小芳這麼多年來受了母親的很多委屈,再加上這個家在小芳的操持下,實際上已經是小芳在當家做主了,所以他沒有勇氣與小芳發生爭吵,只好默認了小芳的做法。
而小芳雖然拒絕了與婆婆同住的要求,但並不是無情之人。一方面,婆婆雖然身體不好,但還遠不到無法自理的情況,現在真要住在一起,只會生出更多的矛盾。如果婆婆真的老得需要他們照料了,那到時候她會同意同住的要求。
另一方面,在得知了婆婆身體確實不好之後,以前她一年半載都不會去一趟的婆家,現在她決定每周末都會跟阿文帶著兒子回家看她。小芳這麼做並不期望能得到什麼回報,只是不想讓自己背負一個苛待婆婆的名聲罷了。
而婆婆呢?此刻也早就滿心的悔意。原本以為女兒可以指望,可女兒雖然還算孝順,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家庭,還有自己的公公婆婆要孝敬,實在是分身乏術,無法再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她。而指望兒子呢?現在兒子都要看兒媳的臉色了,更指望不上了。
老話說,知錯能改善莫大焉,在婆婆最終醒悟過來,而且小芳也做出了自己的誠意之後,婆媳關係迅速緩和。雖然遠達不到「親如母女」的地步,但也總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結局。